联系方式

安徽建筑房产网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anhuifj.com
地   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2012年合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未来更幸福宜居
日期:2012年12月28日 浏览[623]

2012年,全市环保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跨越、进十强”目标,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始终把群众的环境权益放在第一位,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全面推动污染防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严格环境监管 规范企业排污行为

 

今年以来,市环保局组织各县()区、开发区环保部门等组成十二个执法检查组,以合肥市市控以上污染源企业、重金属排放企业、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等为对象,开展一次全面的专项互查(督查)检查活动。此次互查,出动环保执法人员480人次,车辆120台次,检查企业363家,公开曝光26家。组织开展以重金属排放企业、危险废物企业和重点减排项目为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出动环保执法人员约4200人次,检查企业1100家次,限期整改64家,挂牌督办合肥星通橡塑等9家严重环境违法企业。

 

组织开展以危险化学品、饮用水源地、工业园区、尾矿库为重点的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检查环境安全隐患单位149家,督促整改了一批环境安全隐患。组织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监管专项行动,现场检查核技术利用单位287家、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35家,检查安保用X射线装置60台。

 

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对一些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给予处罚、公开曝光、限期整改等,起到有效震慑作用。肥东县对合肥嘉富特纸业有限公司、合肥建龙纸业有限公司、肥东龙图造纸厂等7家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的共18条生产线实施关闭,共淘汰落后产能4.895万吨/年。包河区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问题集中整治战役。

 

全区共取缔泔水猪养殖场20(共清理生猪10913头、拆除猪舍18645平方米),塑料造粒厂、地沟油炼油厂、小电镀厂等各类违法违规企业63;拆除违章搭建6处,清理违规垃圾堆放点5处共33吨。蜀山区对辖区内208家工业企业、1022家服务业、152家机动车清洗站点的环境管理现状进行督查。责令5家违规企业限期整改;对近100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开展执法检查;对省市环保挂牌督办案件开展监督检查,责令1家挂牌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确保按期摘牌并顺利通过省市环保部门验收。

 

树牢服务理念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调节阀”和“助推器”,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把好环保准入标准,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建立更加顺畅、便捷、高效的企业准入绿色通道。完成了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推进工业集聚区规划环评,促进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实行环评“四个不批”,执行环评前置审批规定,大幅提高造纸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出台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推进企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额153亿元。

 

环保问题是外来投资企业最为关注的重点,投资项目是否符合环保相关要求,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市环保部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程跟踪,既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又按环保政策标准严格把关。高新区自2008年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以来,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生态工业共生网络,指导园区企业资源循环利用,树立绿色生产理念,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日前,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工作通过了国家预验收。经开区对引进外来投资企业,环保提前介入,当好守门员,把好项目入园关,真心服务赢得投资企业的信赖,又保证当地群众环境权益不受损害。先后与招商部门赴上海、广州等地,考察招商项目的生产环境,企业环保状况,为企业解答地方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详细了解前来投资企业的生产工艺特别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序,以及厂区配套污染防治设施的落实情况。

 

新站区设立三道关口,严控企业准入。一个项目如果想在新站区落户,通过“环保预审”关,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项目签约入园后,第二步就是环评审批程序。在环评审批环节,环保部门严格做到“四个不批”。第三步是对建成运行的项目,环保部门执行“三同时”验收核查。

 

建设美好乡村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我市以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百镇千村万户”示范工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的全覆盖,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24个,省级生态村45个。投入1.24亿元在肥西、肥东等6()961个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受益人口13万。

 

编制《村镇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在8个乡镇和117个村先后建成集中式和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畜禽养殖减排,增加治理投入,建成了现代牧业、潜溪山庄等一批重点畜禽治理项目。肥西县争取国家资金项目,对山南镇农村环境进行连片整治,项目总投入2036万元。已完成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处理工程;磨墩水库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已设立20块标牌、40块界碑;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场综合用房等。

 

巢湖市筹集资金2000万元,选择烔炀镇、黄麓镇、中庙街道的8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作为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示范点,已铺设改建污水管网32.17公里、建造人工湿地2800平方米。庐江县积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125万元,在柯坦镇、郭河镇农村区域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已建成垃圾转运场2处、垃圾池()158个、污水处理站6个及配套管网9.15公里;购垃圾转运车4辆、垃圾收集车320辆。

 

庐阳区以三十岗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示范工程,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目前,东瞿污水收集系统已经竣工,集镇污水收集系统完成率75%,集镇周边污水收集工程完成30%,东瞿村双龙桥截污坝和瞿嘴村瞿嘴西河截污坝均已开工,风景提升泵站正在招标中。通过美好乡村建设,一座座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美丽和谐的新农村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紧抓污染减排 保障公众环境安全

 

采取“集中与分散,大中小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全市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8座,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达118万吨/日,污水管网2500余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基本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出台了《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建立“河长”制,由县区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全市14条主要河流“河长”。

 

河流巡查范围扩大到17条,督促整改违规排污行为60多个。加强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和利用全过程监管,组织三轮危废专项检查,危废监管重点源增加到135家。安全转移处置工业危废约1.5万吨、医疗废物约4500吨。通过媒体公布了225家重点排污企业名单。下发实施安徽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方案,启动天辰化工等重点项目。11家重点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从2008年起以责任状形式每年分解目标任务。长丰县对全县环保及治污设施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岗集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及卧龙山污水泵站、北城污水处理厂、永丰水库等地,现场查看环境状况,听取情况介绍,研究治污对策。瑶海区对二十埠河(龙岗开发区段)实施环保专项整治,已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26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已拨付到位。整治后,二十埠河下游河道的水质将有所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系统修复和周边居民生产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

 

落实污染减排责任体系。把减排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单位增至35家。共安排127个减排项目,其中皖能合肥电厂和华能巢湖电厂机组脱硝、马钢(合肥)公司烧结机脱硫工程均已开工。马钢(合肥)公司二氧化硫减排2×95平方米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是对现有295平方米烧结机实施半干法脱硫工艺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硫4588吨,减排粉尘1050吨。

 

现代牧业(肥东)有限公司投资4300万元,建设年存栏奶牛2万头标准化养殖场沼气工程项目,其环保处理工艺及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主要包括粪污前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沼气净化系统、粪道的回冲系统、沼液贮存、运输和利用装置以及其它附属设施、管道、电气等配套工程。建成后,将达到能源生产、肥料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废弃物再利用、生态循环经济的目的,形成年处理存栏2万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粪尿73万吨、日产沼气3.2万立方米,年产沼气1168万立方米。

 

强化标识管理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近年来,我市机动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现已突破60万辆,预计2015年将达到100万辆。机动车排气污染所占空气污染的份额不断上升,机动车排气污染已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按照《安徽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发展规划》要求,遵循数量控制、市场运营、方便群众、避免扰民的原则,全市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已基本建成。区划调整后,对巢湖市、庐江县环检站建设进行了规划。目前,市区、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共10家环检站、32条稳态工况法检测线均已开展机动车环检工作。

 

巢湖市环检站正在筹备,预计明年1月开检。自今年31日全面启动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工作,截至11月底已核发环保标志264914张,其中绿标220018张,黄标44896张。核发过程中,将环保标志审核纳入机动车年审前置条件,环保标志有效期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一致,确保每辆年审的机动车必须申领环保标志。对新入户车辆试行委托4S店直接核发环保标志,计划明年将4S店由目前的5家增至20家。从今年81日起,将外地转入我市的汽油车排放标准提高到国Ⅳ标准,转入量同比下降35%,有效遏制了外地高污染车辆的转入。建立由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动的“冒黑烟”车辆查处机制,发挥公众参与监督作用,加大对“冒黑烟”车辆的社会监督力度。截至目前,共处理车辆“冒黑烟”投诉73起,其中涉及公交车辆94台、社会车辆7台。

 

通过红外线遥感检测车,在市区选择7个典型路段和骨干道路开展流动监测,并进行数据采集,目前已监测车辆约3万台次。已建成机动车排气监管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实现监控中心与城区及四县一市的环检站联网,环保标志核发数据可同步上传环保部及省环保厅,通过在线监控和数据采集,将实时监督全市机动车检测全过程,确保机动车排放监管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准确性,解决人工模式下的监管力度弱、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关注民生环保 打造幸福宜居环境

 

加强环境信访投诉处理。建立项目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修订合肥市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建成环境应急处置物资储备库。受理环境信访投诉5700余件,查处率100%,结案率88%。加强秸秆禁烧,组织督查组、巡查组在市域督查秸秆禁烧落实情况,全市未出现大面积焚烧现象。修订发布《合肥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深入开展中高考“禁噪”,从重从快处理噪声污染投诉273件。

 

贯彻空气质量新标准。新修订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于今年3月颁布,合肥是全国首批、全省首家执行城市。市环保局按照新标准“有仪器、有人员、有资金”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增监测PM2.5能力建设,按照选型标准采购了10PM2.5监测仪器(β射线法)COO3监测仪器,建成了新增指标信息发布系统,并于11月底按新标准监测和发布空气质量状况,比规定时限提前一个月。

 

“两大水缸”实行24小时水质预警。为了进一步完善水质污染在线自动监测网络,合肥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将为全市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放心的水,打造更加健康安全的幸福屏障。水质预警系统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900多万元,已于今年9月完成招投标。

 

目前项目正处于设计和施工环节,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项目的安装调试及试运行工作。系统建设包括2个固定监测站、4个浮标监测站和1个水质监测预警系统。2个固定监测站由采配水系统、仪表系统、系统集成等组成,分别位于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水厂取水口附近,监测自来水的水源水质,监测因子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水质五参数(温度、pHDO、电导率、浊度)、氨氮、总磷总氮、生物毒性等。4个浮标监测站由微型工控系统、浮标系统和监测仪等组成,在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各布设2个,分别在两大水库上游来水区域,监测水源来水水质,监测因子为水质五参数(温度、pHDO、电导率、浊度)、氨氮、COD等。1个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主要是建设中心服务器,实现数据接收、存储、查询、数据分析及报警、根据历史数据预警、反控各监测子站等功能。建成后,将对董铺、大房郢水库进行24小时水质预警,准确掌握两库水质情况,保障安全供水;同时可实现水质信息在线查询和共享,为控制水质和治理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开建省内首个超级灰霾监测站。PM2.5数据公布只是第一步,还将通过数据的监测,研究制定并落实空气质量达标措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建立秋冬季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实行源项分析,合作建设省内首座空气质量超级监测站,研究灰霾成因,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预计明年建成。将用2-3年时间研究灰霾成因,并建立灰霾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可监测包括比PM2.5更小的PM1在内的100个参数,并准确预报能见度,可以将PM2.5的“家族”按“大小个儿”排序,包括总悬颗粒物、PM10PM2.5PM1,甚至达到纳米级的颗粒物都能被捕捉和监测到。监测范围可覆盖江淮之间的合肥、六安、淮南、桐城等市。

 

根据环保部要求,到2016年在全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十二五”期间,合肥所属庐江及长丰、肥东、肥西四县县城都将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巢湖市要对原有空气自动监测站进行改造,并向社会发布监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