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安徽建筑房产网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anhuifj.com
地   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破要素瓶颈促项目推进 马鞍山强力保护土地资源
日期:2012年6月8日 浏览[1393]

  马鞍山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是福建达利集团在我市开发区投资的面向华东地区的大型食品饮料生产基地。2009年刚刚投产两个月,产值就达1个亿,去年更是实现产值11亿元。今年4月,达利2期开始投入试运行,随即,公司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第三期的合同。三期加起来,公司才占地128亩,亩均税收达到了42万元/年。占地少,产出高,因之公司去年被评为全市节约集约用地示范企业。

  这是我市大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一个缩影。“想要保障全市发展,保障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必须走节约集约的路子,这才是正确选择和必然途径。”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肖红兵说,粗放管理不能适应转型,节约集约才是科学之道。

  节约集约用地,就是要算铁打钉,像管理财政一样管理土地,一分一分地抠,一分一分地算。当前,要以“四模”创建活动(创建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城市、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区、国土资源管理模范乡镇和耕地保护模范村)为抓手、为平台,积极探索建立顺畅有序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实现“强有力保护资源、高水平保障发展”,成为节约集约用地模范、成为执法模范、成为耕地保护模范,全国争先进,全省争第一。

  这是市委市政府就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的原则要求。这是对工作决心的考验,更是创新举措的驱动力。

  2011年初,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土地管理委员会”,这意味着我市开始对全市土地供应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工业项目”均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从制度设置上做到了严把项目准入、用地规模关口,对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肖红兵向记者透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经土委会审查,一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符标准被拒之门外的、缩减供地的、分批供地的情况都发生过。如落户于慈湖高新区的某企业总用地面积180亩,因用地面积较大,为防止发生土地闲置,市里决定分批供地,按照企业生产需要,首批供地90多亩,后续供地将根据其一期土地利用情况再决定供应办法。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着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个方面的压力。如何巧妙地破解两难,实现“双赢”,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志强认为,必须要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勇于说行,善于说不。“项目建设需要用地,只要符合政策、规划,并且能够做到节约集约用地的,就要主动作为,有力保障,全力服务;对于不符合政策、规划,特别是发现有浪费土地资源、闲置已批已供土地的,则必须予以制止和纠正。”

  为此,我市在“四模创建”活动中,把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工作核心。在其考核体系中,明确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结果纳入县区、开发园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加大了权重。“这为保证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肖红兵介绍。

  按照我市现行规定,“新增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不单独供地”,“对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预留规划范围,实行分期供地,一期供应不得超过100亩”,“在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时必须签订开竣工履约承诺协议,缴纳开竣工履约保证金”,“清理闲置土地”……这些政策的制定使得我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慈湖高新区对现存土地利用率低的企业,就积极鼓励其提升土地利用率或置换出来。原龙港钉业、志诚金属等企业就以此实现“重生”,再见效益。

  而项目供地联合审查机制、闲置土地联合处置机制、土地出让金联合清缴机制、征地供地联合推进机制、违法用地查处机制等的建立,逐渐形成了国土资源管理由过去的“一家管、大家用”转变为“大家管、大家用”,使节约集约用地成为了全市各级各个方面的共识。

  落户于雨山经济开发区的亚星(马鞍山)高强度链业有限公司就是我市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例证。据介绍,该公司占地面积38933平方米,总投资为2亿元人民币,于2011年8月入驻雨山经济开发区,并提前两个月启动一期建设;同时,按照我市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公司还积极调整设计,使工业厂房尽可能向空中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程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前项目一期将进入试生产阶段。

  在5月17日刚刚下发的《2012年全市“四模”创建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中,我市明确提出要从“抓好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创建”、“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完成征地、供地任务”两个方面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其中每个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型企业不少于2个,闲置土地依法处置率、按合同约定年度供地项目开工率、项目竣工率、土地出让金征缴率要达到100%,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不低于60%。“只有始终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利用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才能为更多优质项目的落地提供载体,为全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张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