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安徽建筑房产网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anhuifj.com
地   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经开区“经开样本”受瞩目 住宅产业化让居者有屋
日期:2012年5月22日 浏览[1283]

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这恐怕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最简单的生活要求,然而要想实现这些往往并不简单。 

 

建区以来,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引擎的经开区,又以工业经济“反哺”民生,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多重保障让祖居居民成功“转型”为市民,独创四重医保让百姓病有所医,住宅产业化建保障房让居者有其屋……民生是大写的责任,“经开样本”让我们读懂这种责任。

 

住宅产业化让居者有屋

 

“开发区要与居民共建共享,不能把失地农民、产业工人这些城市新居民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之外,他们是开发区最大的财富,共同推动了开发区城市化的进程。”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卫东说。近年来,经开区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已经妥善解决了部分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

 

天门湖家园小区便是合肥经开区建设的廉租房项目,其分一、二两期建成,包括4 幢928 套住房。这些按照精品工程标准建设的廉租房,却没有开出“精品价”——对贫困家庭平均租金仅为每月每平方米1 元钱左右。对那些孤寡病残等城市低保家庭,还免收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内的租金。

 

把建造房屋的过程“搬”到流水线上来,再由产业工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也许很多人还不太明白,这其实就是经开区正在大力推进的住宅产业化。天门湖家园公租房就是采用了这种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省平均每年要建设保障房34.4 万套,建筑结构统一,户型规整协调,这非常适合应用住宅产业化方式建设。合肥经开区也将抢抓有利时机,上下联动合力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大规模应用,创造合肥市战略性新型千亿产业。

 

祖居居民成功“转型”

 

经开区建区之后,薄田荒岗的“乡下”摇身一变成了新城区,祖居在这里的农民的出路问题立刻摆在管理者眼前。

 

2004 年,经开区把全区3 万余名祖居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并同步出台政策,实施房屋和劳动力安置。

 

在社会保障方面,经开区实施供养、养老保险、失业补助、教育补助、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失地的祖居农民构筑了一张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

 

经开区有一张复杂的“居民图谱”:祖居居民、外来民工、跨国企业、非公企业……由此带来的复杂社会情况与老城区差别很大,如果照搬管理方式肯定行不通。经开区的管理者没有采取城区的机构设置,而是将管理重心下移,成立了芙蓉、海恒、锦绣、莲花、临湖5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及党委,实施扁平化管理。

 

得益于这个以网格为单位的社区精细化服务平台,受聘的社区网格员们每天走街串户与居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服务,上连社区党组织,下接广大群众。

 

“授鱼”之后再“授渔”

 

失地农民虽然得到了生活保障,但要想生活得更有品质,坐等是行不通的。为了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在社会中找到新的角色,经开区在“授人以鱼”之后又开始“授人以渔”。

 

据了解,经开区在早年为被征地青壮年人员设立了培训补助,近年来更是将其纳入民生工程,建立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了一技之长,失地农民便不愁生计。至今,该区累计培训青壮年人员近4万人次,推荐2 万人成功就业。此举既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园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最让经开区居民们放心的,还有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学前教育为例,经开区以公益性办学为主,收费普遍较低,使当地百姓的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目前,该区有3成左右的幼儿园是政府出资建设的社区配套幼儿园。

 

四重医保告别“看病贵”

 

居住在经开区临湖社区四十井的残疾人王家民去年患上了鞘膜积液,在病痛折磨下生活每况愈下,因担心费用太高他不敢到医院就诊。直到得知自己已由区里代缴了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费用,附近的滨湖医院被新增为该区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定点医院后,王家民才打消了顾虑,进入滨湖医院接受治疗。

 

在经开区,医疗保障和救助具有鲜明的惠民特色,医疗保障甚至衍生出了三四重。首先,经开区以区财政出资为广大失地农民购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当居民就医享受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还能享受该区特有的失地农民医保,得到二次报销。与此同时,符合相关条件的居民还可再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爱心专户”救助这第三、第四重扶助。